学术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天坛讲座第33讲:明末儒耶对话的两种模式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03日     作者: 刘馨遥     浏览数:    分享到:

202211月2日晚,我中心线上举办“天坛讲座”第三十三讲,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张晓林教授主讲,题为《明末儒耶对话的两种模式》,我中心李光起主持,齐飞智老师与谈。


张晓林教授分别以利玛窦和明末中国基督徒对于《中庸》“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以及“天命之谓性”两句的诠释差异,揭示明末儒耶对话的两种不同模式:一种以利玛窦为代表,以天主教文化和神学为本位,以传教为目标,出于“补儒易佛”的调适策略,附会、利用中国文化中的可利用资源,颠覆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解释;另一种则以中国基督徒为代表,他们在接受利玛窦的神学思想和诠释方法的同时,立足于中国儒家文化本位,对儒家经典进行诠释学处理,提出可与传统解释并行、互补的新解释。


     齐飞智老师在与谈中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张晓林教授在明末儒耶对话研究中的开创性和启发性,并就儒耶对话的互动发展和“道统”归属展开讨论。张晓林教授在回应与谈人和听众提问环节指出了一种与儒、释、道并列的基督宗教“道统”的可能性,启发了基督教以及基督教研究的中国化方向。



上一条:天坛讲座第34讲:早期佛教的家庭伦理                                                  下一条:天坛讲座第32讲:《坛经》版本新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