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宗教学讲坛(第三期)》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02日     作者:     浏览数:    分享到:

     讲座题目:古代晚期实践哲学的转向

主讲人:宗教研究中心齐飞智博士后

时间、地点: 2019年4月2(周二)16:00—18:00文科科研楼2楼会议室

主办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


本次报告的内容基于齐飞智老师近期的思考,现代性问题一直受中外学者热议。常认为这起源于地理大发现时期,由全球贸易以及科学技术革命,人们对于世界认识的飞速发展,但在道德水平和价值追求上没有进步,就是这种矛盾造成了现代性问题的诞生。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发展问题探讨,现象学运动以及解构主义都是在回应这个问题。在《现代性的神学起源》一书中,认为这一问题根源在唯名、唯实辩论之中。而麦金泰尔的《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则是回到古希腊时期来寻求解决方法。齐老师认为现代性问题根源在古代晚期,这种历史观基于彼得布朗的古代晚期观,这是晚期的希腊哲学,早期的基督教哲学。

这一时期最早从亚历山大驾崩,希腊化时代开始,最晚屋大维称帝,罗马帝国统治地中海;结束时期在世界史坐标上是罗马帝国灭亡为标志,哲学史上是查士丁尼关闭雅典学院,宗教史上是最后的教父去世。实践哲学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在道德实践中恰到好处,就是幸福。所有古典哲学就是一种实践行为,一种生活方式。古代哲学生活就是修习典籍,且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更像是一种教派。卡尔尼亚德的罗马演讲具有重要意义,在于他奉行了一种双重真理的学说,甚至观念对立却能自圆其说。这是怀疑主义对传统哲学的冲击,让哲学问题转变为修辞学问题。西塞罗的可能真理,诺斯替隐秘的知识,早期基督教的上帝与道,都是对这一冲击的回应。神秘主义的兴起,在于他们认为知识由少部分人掌握,早期的换头术正是这样。往后发展,耶稣基督自称真理,逻各斯不再是具体理性,而是道成肉身,知识和美德分离,真和善无意识地分离,在古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

王安提问,现代人回归古代寻求答案,那么古代是否存有这种美德真理分割的现象?齐老师回答,柏拉图对话就是针对智者运动,收钱给人办事体现为修辞术的教学,而并非需要与之应对的美德。同样地,除了回到古代,近代的哲学家还尝试向非西方文明寻求答案,如印度教、佛教等。



上一条:《宗教学讲坛(第四期)》                                                  下一条:《宗教学讲坛(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