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宗教学讲坛(第一期)》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05日     作者:     浏览数:    分享到:


讲座题目: 释迦族源流考

主讲人: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吕建福教授

时间、地点: 2019年3月5(周二)14:30—17:30文科科研楼2楼会议室

主办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

摘要:从民族学视角提出佛教起源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文化,认为尼泊尔释迦族遗裔可溯源释迦牟尼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尼瓦尔族,孟加拉查克玛人关于释迦族迁徙的传说与历史记载和考古资料相印证,历史上迦毗罗卫国灭亡之际有4支释迦族先行北迁,其后裔曾来华译经可证其传说的真实性。原始佛教表现出汉藏语系民族文化特征,反映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的社会文化,其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色彩,释迦牟尼创立的学说是人生论,人本思想是其本质特征。释迦牟尼建立僧团组织,其核心成员和主要信众是藏缅语族民族。两次经典结集和部派分裂的记载也表明,原始佛教和早期部派的僧团和信众,大部分都是来自雪山地区的藏缅语族民族及其国家。佛教经过2000多年的流传后,印度以及中亚、南亚早已绝迹,但仍然在汉藏语系民族中留存下来,也表明佛教的根基在于汉藏语系民族文化。


本次讲坛基于吕建福教授近期发表在《五台山研究》上的一篇论文,名为《佛教起源于汉藏语系民族文化》(已附),是吕老师在长期教授“佛教史”课程中构想的,并结合同学们关于早期佛教的毕业论文,在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后所提出的观点。当今学者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欧语系民族,是外来宗教,是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从其来源上来说值得商榷。从内容上来看,佛教空、有二宗的学说大多是无神论的学说,与印度传统吠陀思想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理性主义,另一个则注重感性认识。而从人类学来看,佛经中多为记载,佛陀身为金色,可能属于黄色人种。从其后裔上来看,善无畏据记载为释迦族后人,并且诸多经书相互佐证,内容符合。不少学者认为释迦亡国后就没有后人,实际上释迦更像是一个民族概念,而并非家族,据《经集》等经典,都有神话记载释迦延续下去,但具体其属于哪个民族无法确认,不过其毫无疑问是属于汉藏语系民族。

哈宝玉教授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吕老师答道曾经杜继文老师就提到过这个问题,只是未作系统认证。而他在访问尼泊尔途中,结识到释迦族的后人,并进行了大量的考证。李华老师提出这样的论证是否充足。吕老师答道从正面来说很难论证,所以大多是从侧面进行,从历史文献、实地考察,最后得出结论,得到释迦族在南印度迁徙的大致路径。张国顺认为,释迦牟尼已经出家,为何说他的理论更像是学派而非宗教。吕老师答到,这是中国人普遍的误区,出家和信教并不等同,而从内容来看,早期佛教宗教性是很弱的,相反调达更有宗教化的趋势。而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来看,这也是佛教中的矛盾所在,一方面没有神,一方面又树立了很多的偶像。


    


上一条:《研究生论坛(第五期)》                                                  下一条:《研究生论坛(第四期)》